2023年8月起八大場所禁用PLA!生物可分解塑膠回收難
2023-07-21
             
環保署今年2月4日預告,為減少環境負擔,將修正「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」公告事項第二項草案,要求8類限制使用對象禁止提供「生物可分解塑膠(PLA)」材質的免洗餐具,預計今年8月1日上路。
 
什麼是生物可分解塑膠PLA?
PLA 指的是「聚乳酸」(Polylactic acid 或 Polylactide,簡稱 PLA),是臺灣普遍使用的生物可分解塑膠,主要是以植物澱粉如玉米、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作為原料發酵製成,近年業者多以PLA材質作為限塑後的替代材質。
 
PLA 等生物可分解塑膠乍聽之下很環保,似乎可以在自然環境中分解,但其實不然。這些產品雖然生物可降解,但若未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之下處理,仍會對環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。

 
停止「一次性使用」,替換材質無法解決問題
早在2018年,歐洲議會就表決通過生物可分解塑膠無法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的議決。根據綠色和平團隊發布的研究報告,揭示光是 2019 年,全球生產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有 59% 被製成塑膠袋、食品袋、食品盒、飲料杯和化妝品包裝,製造過程還是會添加塑化劑或其他化學物質以滿足使用需求;複雜的材質也使它無法被回收,皆增加了對環境和健康的疑慮。
 

超商、速食店等8大場所將禁用
環保署指出,目前國內沒有適合PLA塑膠產品的再利用方式及堆肥設施做處理。可分解塑膠不僅在海洋中無法被分解,且大部分外觀與寶特瓶相似,在既有的回收處理體系中,容易造成混淆、難區分,衍生環境問題。
 
PLA材質,一般運用在食品包裝網袋、蛋盒、超商微波食品容器、速食店的免洗餐具、電池的塑膠包膜等,因此環保署預告修正「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」草案,將從PLA這類材質開始禁用。環保署公告,今年8月1日起,擴大前述8大類管制對象全面,不得提供生物可分解塑膠製成的杯、碗、盤、碟、餐盒及餐盒內盛裝食物的塑膠內盤等免洗餐具;違者可依《廢棄物清理法》開罰新台幣1200元以上、6000元以下。

資料來源:
https://esg.gvm.com.tw/article/22574 、 https://www.greenpeace.org/taiwan/update/35304/2023%E5%B9%B48%E6%9C%88%E8%B5%B7%E9%80%99%E4%BA%9B%E5%A0%B4%E6%89%80%E7%A6%81%E7%94%A8pla%EF%BC%81%E7%94%9F%E7%89%A9%E5%8F%AF%E5%88%86%E8%A7%A3%E5%A1%91%E8%86%A0%E7%84%A1%E6%B3%95%E6%9C%89%E6%95%88/